2016年3月25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史上最嚴"的樓市新政,不僅將二套房首付提高到五成,還要求非滬籍購房者社保繳滿5年才有資格買房等一系列新政策。

 

3月28日至4月3日,上海成交面積大減60%,房價下跌3.4%,顯示出新政調控效果的威力。根據(jù)彭博提供的數(shù)據(jù),上周上海成交面積為28.36萬平方米,商品住宅均價3.2萬每平方米。

 

隨后,深圳、蘇州等房價漲幅較大的城市也緊急推出穩(wěn)定房市政策,一方面通過限購、收緊信貸等方式抑制部分需求,另一方面,加快住宅有效供應,平衡供求關系,緩解房價上揚壓力。

 

中國指數(shù)研究院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3月重點城市新房推盤量明顯增加,100個城市的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1萬每平方米,月漲幅1.9%,其中漲價城市60座,下跌城市38座,2座持平。

 

與樓市新政前的房價飆漲,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形成鮮明對比。

 

 

曾經的樓市有多瘋狂?

 

新政前,在一線城市,房東坐地起價的現(xiàn)象太普遍了,甚至中介將買房者聚到一起,拍賣一樣,價高者得。而對于更多的投資者而言,股市有風險,人民幣貶值超預期,銀行壞賬頻出,*10能讓他們安心的只有買房子。

 

去庫存的口號出來以后,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冰火兩重天”,庫存不大的一線城市熱了,庫存巨大的三四線城市無人問津,年輕人都去一線城市打拼了。

 

對于不少滬漂、北漂而言,一線城市的工作機會、發(fā)展環(huán)境、社會資源,美術館排滿了世界大師的展覽,周周沙龍碰撞出新穎思想,每年有若干年輕人成為新富豪。*10需要頭痛的,只有不那么有友好的房價。

 

如果在新政前不能買到房的話,這輩子幾乎就跟房子沒緣了。“現(xiàn)在不買房,一年又白忙”,這是我聽過的最真實的描述。

 

去年新增貸款的三成流向樓市,央行降準后,人民幣又一次流向一線城市的房地產,無房一族開始買不起房,以為努力工作后能買一套,然后發(fā)現(xiàn)更買不起房了。

 

學國外租房生活未必不可,六成德國人選擇了終生租房,因為德國嚴格的規(guī)定,房東漲價或者違約很難,而在中國一線城市,房東隨時有可能將租房者“攆出去”,只不過賠付租房者一個月的違約金罷了。

 

 

要么忍耐,要么回三線城市“去庫存”

 

相較于上海,深圳的調控政策屬于“溫柔的一刀”,社保繳費提高至3年,二套房首付提高到四成。蘇州則出了“半年漲幅不超過6%”的硬規(guī)定。然后導致大家普遍新政下的樓市持觀望態(tài)度。

 

新政后,不少“買不起房子的人”變成“買不起”+“買不著”的尷尬模式,很多打工一族開始退出一線城市,回到家鄉(xiāng)或者二線城市發(fā)展,為二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做出貢獻。

 

總的來說,新政出臺后幾天,樓市確有“降溫”的現(xiàn)象,不過這樣的降溫似乎并不是“理性的降溫”,更像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樓市真正的剛需對象是那些打工一族,而他們受到的約束和面臨的挑戰(zhàn)也更多。 在大量樓市投資客看來,變現(xiàn)的時間延長了,升值的空間被壓縮,但畢竟“傷皮不傷筋”。

 

新政有了,樓市不那么瘋漲了,但是大家似乎也沒了買房的可能。沒有新政,房價也許會漲到另一個境界,買不起的仍然買不起。與房價遇冷的情況比起來,能買的房才值得關心。

 

▎本文作者milong,來源高頓網(wǎng)校(金融看客)。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高頓網(wǎng)校”(gaoduneclass),滿滿的會計實務干貨,免費網(wǎng)課隨心聽。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轉載請保留此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