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行為既包括管理人員利用職業(yè)判斷調節(jié)賬面盈余,也包括通過構造真實交易來操控利潤,其結果就是嚴重損害會計信息質量,降低資源配置效率;任何盈余管理行為都具有動機性和干預性兩個基本特征,并且都是以信息不對稱為前提條件。
會計信息反映著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助于人們區(qū)分優(yōu)劣企業(yè),降低利益相關者在決策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促使社會資源的良性流動,最終達到優(yōu)化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反之,經(jīng)過粉飾或操縱的會計信息,會扭曲公司的真實業(yè)績,使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受到損害,影響資源的有效配置,最終影響經(jīng)濟的正常發(fā)展。可見,會計信息質量對于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大影響。在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眾多因素中,盈余管理是至關重要的一項。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員主觀行為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這種影響關系著會計數(shù)據(jù)使用者的相關利益,也關系著監(jiān)管部門的政策決定,甚至決定著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與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是會計學乃至金融學、經(jīng)濟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盈余管理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涉及管理人員報酬計劃與盈余管理、債務契約與盈余管理、政治成本與盈余管理、股票定價與盈余管理、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與資源配置、市場對盈余管理的反應等。對盈余管理行為進行研究可以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會計盈余的有用性以及會計行為的形成與作用機制,進一步驗證會計行為的經(jīng)濟后果以及會計盈余的信息含量,從而有助于完善監(jiān)管政策和會計準則,改善公司治理,優(yōu)化市場資源配置。
一、盈余管理的定義
盈余管理,顧名思義,就是管理盈余,調節(jié)利潤。美國學者Schipper曾在1989年將盈余管理定義為有目的地干預公司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信息披露管理。這里把盈余管理定義為是對所披露信息的操縱。十年之后,美國會計學家Healy&Wahlen(1999)又對盈余管理的定義進行了拓展,他們認為盈余管理發(fā)生在管理人員運用職業(yè)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guī)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的時候,其目的在于誤導以公司經(jīng)營業(yè)績?yōu)榛A進行決策的利益關系人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shù)字為基礎的經(jīng)濟契約后果。Healy&Wahlen的定義不僅明確了盈余管理的目的——影響利益相關者決策和影響經(jīng)濟契約后果,而且還指出了盈余管理的兩種手段,即盈余管理既可以利用職業(yè)判斷調節(jié)賬面盈余(accrualsmanipulation),也可以通過構造真實交易來操控利潤(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從前面的定義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有兩個基本特征,任何盈余管理行為都具有這兩個基本特征。
*9,動機性,即管理人員要有動機去進行盈余管理。首先,在管理人員心目中一定要存在一個較為理想的會計結果,這一會計結果是管理人員希望達到的目標。需要指出的是理想的會計結果并不意味著管理人員心目中只存在一個最滿意的結果,通常情況下是存在一個令人滿意的盈余區(qū)間,只要能夠使盈余達到這個區(qū)間即可。例如:對于絕大多數(shù)虧損企業(yè)來說,扭虧為盈、實現(xiàn)利潤大于零就是短期內較為理想的目標區(qū)間;對于想要配股或者增發(fā)股票的中國上市公司來說,超過再融資規(guī)定中的ROE底限就是較為理想的目標區(qū)間。其次,只有當企業(yè)操控前的實際業(yè)績達不到理想結果時,管理人員才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去調節(jié)利潤,否則盈余管理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實際結果與理想目標存在差距也并不意味著管理人員就一定有動機去進行盈余管理,因為盈余管理行為也遵循成本——收益原則。只有管理人員經(jīng)過分析判斷,認為調節(jié)利潤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時,這種利潤之間的差異才能轉化成為盈余管理的動機。
因此,動機的形成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實際結果要與理想目標之間存在差異;另一方面,管理盈余消除差異行為的收益要大于其相應的成本。由于各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法律體系等方面的差異,各國公司盈余管理成本與收益方面可能存在較大的差別,最終導致盈余管理動機有一定差異。
第二,干預性,指的是具有盈余管理動機的管理人員通過采用會計手段或者安排交易等做法去實際干預財務報告結果的行為事實。這種干預既包括會計準則允許范圍內的適度粉飾報表,也包括違反會計準則、嚴重扭曲信息的惡性干預。
干預性特征依賴于干預的可行性與干預的存在性。干預需要借助于職業(yè)判斷與交易安排等手段進行,只有這些手段能夠幫助管理人員實現(xiàn)目標利潤并且操作起來切實可行,干預才有可能進行,可見,可行性是干預的前提條件;在存在可行性之后,只有管理人員對企業(yè)的盈余真正實施了操控,存在著干預行為的事實,才算具備干預性特征。因此,存在性是干預的最終標志。
三、盈余管理的前提
盈余管理的存在還需要一個基本前提——信息不對稱,即只有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yè)的內部人員才有機會對財務指標進行干預;否則,如果利益相關者可以很容易地取得信息,知道干預前真實盈余的狀況,那么盈余管理行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中外企業(yè)現(xiàn)存盈余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包括很多種類:管理人員與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公司內部人員與債權人、供應商、政府等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等。正是這些不同種類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才有可能產生具有不同動機的盈余管理。
管理人員與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管理人員可以調高收益以至拉升股價,從而取得更多的個人收益;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大股東可以通過管理人員來操控公司的盈余,取得再融資資格并順利實現(xiàn)再融資,之后再通過關聯(lián)交易等手段將公司財富向大股東轉移;公司內部與外部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公司的股東和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盈余管理取得負債、降低債務契約約束、取得優(yōu)厚的商業(yè)交易條件,或者降低政治成本、取得政府補貼等??梢?,盈余管理的存在一定是以信息不對稱為前提的。
不過,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因為受到經(jīng)濟環(huán)境、產業(yè)結構、法律規(guī)定、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種類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可能存在著較大差別。比如,在德國和日本,由于銀行業(yè)比較發(fā)達,公司內部人員與外部以銀行為主的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要遠遠小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信息不對稱程度的大大降低最終導致了管理人員在德國和日本針對債權人管理盈余的可能性的下降。
在信息不對稱方面,我國存在一些較為特殊的情況。今天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很多上市公司就是當初國有企業(yè)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而將優(yōu)質資產重組之后成立股份公司改制上市所形成的,而今天作為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控股公司就是當初國有企業(yè)分離出來的未上市部分所形成的。上市公司與控股公司之間這種天然的孿生關系使得兩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大大降低,控股公司對于上市公司經(jīng)營運作情況通常會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在股權控制方面,我國絕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普遍持有較高比重的股份,從而成為相對控股或絕對控股的大股東,形成“一股獨大”的局面,因此控股股東常常掌控著上市公司的實際經(jīng)營運作,對于上市公司具有較高的控制權。在公司治理方面,“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又造成了公司治理的畸形,有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員本身就是由控股公司的管理人員兼任的,即便在控股方?jīng)]有兼任上市公司高管人員,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一般也通常是由控股股東以行政命令方式任命的,而不是通過市場招聘形式產生的,這樣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與控股股東存在著一種更為緊密的聯(lián)系,這種緊密聯(lián)系有助于降低控股股東與管理人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
因此,在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普遍受到少數(shù)大股東的控制,它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不十分嚴重,通常可以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但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與小股東之間、上市公司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以及公司的管理人員與債權人、供應商、政府等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還是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由此導致我國上市公司現(xiàn)階段的盈余管理并不是管理人員針對大股東進行的,而是管理人員——很多情況下,是在大股東控制下——針對小股東或者公司外部人而進行的。
四、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討論,得出以下結論:盈余管理行為,既包括管理人員利用職業(yè)判斷調節(jié)賬面盈余,也包括通過構造真實交易來操控利潤,其結果就是嚴重損害會計信息質量,降低資源配置效率;任何盈余管理行為都具有動機性和干預性兩個基本特征,并且都是以信息不對稱為前提條件。這些結論可以幫助會計研究人員以及從業(yè)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盈余管理行為。
  高頓網(wǎng)校溫馨提示:高頓網(wǎng)校為您提供權威、專業(yè)的初級實務、高級實務、稅務處理、技能拓展、全面會計實務等資訊。在線會計實務試題,每天免費直播上課,更多精品網(wǎng)課免費試聽。高頓網(wǎng)校會計實務頻道為大家提供大量的會計入門基礎知識,對會計從業(yè)人員非常有參考價值。
會計實務精彩推薦:2015年初級會計實務知識詳解會計人必看知識!如何做會計報表財會專家解讀:會計電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