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淵源:
1.憲法(具有*6的法律效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法律(僅次于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3.行政法規(guī)(僅次于憲法、法律):國務院
4.地方性法規(guī)(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
5.部門規(guī)章:國務院部委及其直屬機構(gòu)
6.司法解釋:*6人民法院、*6人民檢察院
7.國際條約或協(xié)定
【解釋1】考生應清楚不同的法律形式的制定機關(guān)及其效力等級。其中,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
【解釋2】注意地方性法規(guī)與地方政府規(guī)章的不同制定機關(guān),一個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一個是地方“政府”。
無效民事行為:
1.無效民事行為——自始無效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
(3)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4)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
(5)乘人之危所為的單方民事行為;
(6)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7)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8)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解釋】上述(1)、(2)屬于“行為人不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3)~(5)為“意思表示不真實”;(6)~(8)為“內(nèi)容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其中(3)~(5)點:欺詐、脅迫、乘人之危而為的“單方”民事行為,是無效民事行為;欺詐脅迫而為的“雙方”民事行為,損害國家利益的是無效民事行為,未損害國家利益的是可撤銷民事行為;乘人之危而為的“雙方”民事行為,是可撤銷民事行為。
我國選擇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與我國現(xiàn)階段的資本市場發(fā)展相結(jié)合
我國資本市場目前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許多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內(nèi)部控制制度還不完善,公司管理層的社會責任還未充分明確,公司管理層基本都以公司和自身的利益為出發(fā)點進行行為決策,很難做到客觀、及時地發(fā)布信息。我國現(xiàn)階段資本市場也還未健全嚴格地監(jiān)管制度。如果上市公司不進行強制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會引起我國資本市場的混亂。
(二)政府干預方式轉(zhuǎn)變的需要
在間接干預方式下,政府僅通過立法形式制定證券市場這個運動場的游戲規(guī)則,充當裁判員的角色,上市公司的目光會轉(zhuǎn)向決定其命運的投資者的利益需求和競爭者的競爭壓力,而不是以滿足政府的要求為*5目標。強制信息披露是改變政府直接干預上市公司運行的*4機制,它是通過強制信息披露這種手段,達到反映并監(jiān)管上市公司經(jīng)營的目的,而且這種監(jiān)管達到的是一種社會性共管。
(三)保護我國投資者的需要
我國資本市場的個人投資者在逐年增加,其信息判斷能力和信息搜集渠道相對于機構(gòu)投資者來說非常有限。信息對于證券交易來說非常重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炒股炒的就是信息。通過強制披露,能夠保證每一投資者平等地、及時地獲得所需要的信息,*5限度地限制內(nèi)幕信息交易,從而有利于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降低投資風險。
(四)規(guī)范公司管理者行為的需要
公司管理者一方面肩負著代理股東管理公司,促使公司價值*5化或股東利益*5化的委托;另一方面又肩負著將所有與發(fā)行人及其證券有關(guān)的,可能會影響證券價格和投資者決策的重大信息充分、完整而真實地披露給市場和公眾投資者。在這對相互沖突的角色中,自愿披露制度不可避免的后果是選擇的多樣性、自由性和價值判斷的混亂性。
法定解除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
【解釋1】雙方當事人均可以行使解除權(quán)。
【解釋2】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適用定金罰則。
(2)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解釋】此項解除權(quán)的行使必須是不履行“主要”債務。
(3)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jīng)“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nèi)仍未履行。
(4)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
【解釋1】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并不必然導致解除權(quán)的產(chǎn)生,此項解除權(quán)的行使條件之一是“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因此延遲履行的債務不強調(diào)必須是“主要”債務,也不需要“催告”程序。
【解釋2】因當事人延遲履行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可以適用定金罰則。
(5)不安抗辯權(quán)
中止履行后,如果對方在合理期限內(nèi)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