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的投資管理費究竟收多少?精于計算的銀行大多交出的是一份“糊涂賬”,多數(shù)投資者不知道自己購買的產品實際取得了多少投資收益,更不知道自己究竟為理財產品繳納了多少手續(xù)費。
  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走低,部分銀行的投資管理費卻并未相應“瘦身”——某城商行一款9月11日剛剛到期的理財產品的兌付公告顯示,客戶實際收益與銀行收費的比值約為3.03:1,也就是說,在產品的投資總收益中,銀行無需占用資金、更無需承擔風險,卻抽走了近四分之一的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
  收益率走低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重要時點購買理財產品收益率高的“小竅門”漸漸失效。春節(jié)后至今,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高點僅在5月底6月初之際有所反彈,其余時間呈現(xiàn)出穩(wěn)中有跌的態(tài)勢。
  普益財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8月份,共有147家銀行發(fā)行了4904款個人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5.05%,其中,157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在6%及以上,占比3.20%。此外,7月份,共有149家銀行發(fā)行了4988款個人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93%,其中,220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在6%及以上,占比4.65%。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下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維持在5%上下。
  而全國銀行業(yè)理財信息登記系統(tǒng)發(fā)布的《中國銀行業(yè)理財市場半年度報告》顯示,上半年理財產品(不含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為投資者實現(xiàn)收益約2561.30億元,加權平均的年化收益率為5.20%。
  銀率網分析師也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保持向下運行的步調。
  “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與資金的寬松程度高度相關。就央行的態(tài)度而言,今年上半年的兩次定向降準,為市場補充了千億元量級的資金,讓銀行體系中的資金充裕起來;就銀行的態(tài)度而言,今年銀行貸款端無論在流程還是在結構上都較去年有所變化,因此存貸比的壓力有所減輕。以往央行對于各家商業(yè)銀行的信貸規(guī)模往往采取年度總額控制,因此各銀行大多是“年初松、時點緊”,但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對于銀行的信貸控制采取按月審批額度的方式,于是銀行對貸款的額度審批也變成了每個月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年中時點的貸款端壓力自然有所減輕。同時,銀行對于風險較高的貸款采取收縮態(tài)勢,銀行對于高價格攬儲的需求也有所減少”,一位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部分產品管理費
  利潤率驚人
  “銀行不缺錢,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并不令人意外,但是在這種背景下,部分銀行還截留高額投資管理費就令人不解了”,投資者劉女士向本報記者吐槽。
  劉女士所吐槽的產品是西南部地區(qū)某城商行發(fā)行的一款理財產品,該產品已經于9月上旬到期。兌付公告顯示,產品發(fā)行額度為3億元,存續(xù)期為43天,共獲得投資收益259.86萬元。其中,兌付給客戶的收益204.98萬元,客戶表面上獲得的年化收益率為5.8%,銀行收取托管費和投資管理費合計54.88萬元,按照3億元的發(fā)行額度計算,年化收益率為1.55%,客戶實際收益與銀行收益的比值約為3.74:1。
  這并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該行另一款9月11日剛剛到期的理財產品的兌付公告顯示,客戶獲得的年化收益率為5.75%,獲得的投資收益為56.71萬元,而銀行收取的費用合計為18.74萬元,折合年化收益率高達1.9%,客戶實際收益與銀行收益的比值約為3.03:1。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提到的劉女士購買的表面上收益率為5.8%的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恰逢中秋節(jié)之前,而銀行約定的兌付日期為“產品到期日起五個工作日內由總行統(tǒng)一上賬”,也就是說,產品實際的到賬時間已經在中秋節(jié)之后,客戶的被動持有時間遠遠超過了43天,最長可能達到51天(考慮到不同投資者獲得兌付的時間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投資者實際的年化收益率甚至已經遠遠達不到5.8%,甚至可能達不到5%。而銀行收取的投資管理費早已經落袋為安,并不會被兌付時間攤薄,因此客戶收益與銀行收費之間的比值還無形中被進一步拉低。
  對于投資管理費,目前商業(yè)銀行的約定比較類似——“投資管理費的收取與理財資金的投資結果掛鉤,如果實際投資收益扣除其他各項費用后高于客戶可獲得的預期*6收益,則超出部分作為投資管理費,如果未能超過客戶可獲得的預期*6收益,則不收取投資管理費”。
  這種看起來不一定能產生的管理費,一度并未引起投資者注意。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曾表示,不太可能出現(xiàn)這種實際收益高于預期收益率的情況。也正是受類似觀點誤導,投資者此前對于銀行的“霸王條款”多數(shù)情況下并未表示太多反感。
  “其實大量的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都高于預期,但銀行輕易不會告訴客戶”,一位銀行業(yè)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部分管理費多數(shù)情況下是隱身存在的”。
  上述城商行投資管理費高占比的情況雖然不一定在每家銀行的每個理財產品上發(fā)生,但是鑒于銀行理財產品現(xiàn)在客戶端和投資端的市場情況比較透明,同類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投資業(yè)績差距不大,因此投資管理費“暴利”不太可能是個別銀行的偶發(fā)現(xiàn)象。

 高頓網校官方微信
掃一掃微信,關注*7財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