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專升本招生考試是由??飘厴I(yè)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專升本考試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qū)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土木工程概論》是所有報考湛江科技學院2023年普通專升本土木工程專業(yè)考生必考的專業(yè)綜合課。
Ⅱ.考試內容和要求
一、考試基本要求
注重考查考生理解和掌握本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及其運用。
二、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本大綱的考核要求分為“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具體含義是:
識記:對本課程有關的名詞、概念和基本知識的正確記憶。
理解:在識記的基礎上,理解本課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系。
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科學地分析和解釋有關現象,運用有關理論說明現實問題。
第一章緒論
一、考核知識點
1.土木工程的定義
2.土木工程發(fā)展歷史
3.土木工程展望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土木工程的定義
(2)土木工程發(fā)展的劃分
(3)古代土木工程所用材料和結構
(4)近代土木工程所用材料和結構
(5)現代土木工程所用材料和結構
2.理解
(1)土木工程建造理論的發(fā)展歷程
(2)土木工程建造材料的發(fā)展歷程
(3)土木工程建造技術的發(fā)展歷程
3.應用
(1)從土木工程建造理論、建造材料和建造技術闡述你對北京故宮的認識
(2)從土木工程建造理論、建造材料和建造技術闡述你對萬里長城的見解
第二章土木工程材料
一、考核知識點
1.膠凝材料
2.砂漿和混凝土
3.鋼材、木材、墻體材料和功能材料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膠凝材料的定義、分類,無機膠凝材料的硬化條件;各種膠凝材料的分類、性質和用途。
(2)硅酸鹽水泥的強度等級,水泥的初凝、終凝、凝結和硬化。
(3)砂漿的定義、分類、性質和用途,砂漿的強度等級。
(4)混凝土的定義、分類、性質和用途,細骨料、天然砂和粗骨料的分類;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劃分及其代表的意義。
(5)鋼材、型材、鋼筋的分類,鋼筋按抗拉強度的分類,鋼材的力學性能和抗拉性能。
(6)鋼筋HPB300、HRB335、HRB400、HRB500所代表的意義,以及規(guī)范規(guī)定的抗拉強度設計值和抗壓強度設計值、總伸長率。
(7)磚的分類和標準磚尺寸
(8)砌塊的定義和分類
(9)防水材料的定義、分類和用途
(10)保溫隔熱材料和裝飾材料的分類
2.理解
(1)混凝土的優(yōu)缺點
(2)鋼筋混凝土的特點
3.應用
(1)普通工業(yè)和民用建筑物常用到的建筑材料
(2)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的優(yōu)點
第三章地基與基礎
一、考核知識點
1.地基土的分類及工程特性
2.工程地質勘察
3.地基
4.基礎工程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地基土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11)的分類,土的工程特性。
(2)工程地質勘察階段的劃分和方法。
(3)地基的劃分,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土質地基、巖石地基的定義。
(4)地基應力的類型,地基變形特征,沉降量、沉降差的定義。
(5)地基處理的常用方法。
(6)淺基礎的定義和分類,各種淺基礎的定義、類型、特征和適用范圍。
(7)深基礎的定義和分類,各種深基礎的定義、類型、特征和適用范圍。
2.理解
(1)地基與基礎的協同作用。
(2)根據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和地基情況,選擇合適的基礎形式。
3.應用
(1)分析和評價地基不均勻沉降對建筑物使用的影響。
(2)分析和評價基礎形式對建筑物破壞的原因,選擇合適的基礎形式。
第四章建筑工程
一、考核知識點
1.建筑工程的類別和結構形式
2.單層與多層建筑
3.高層與超高層建筑
4.特種結構與智能建筑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定義,房屋建筑的分類;民用建筑、工業(yè)建筑的定義。
(2)單層建筑分類,單層工業(yè)廠房的分類。
(3)多層建筑的結構形式;框架結構的定義和按所用材料分類。
(4)大跨度建筑的結構體系
(5)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的定義
(6)高層建筑物的分類
(7)高層建筑結構體系
(8)筒體結構的定義和體系分類
(9)框架-核心筒結構形式分類
(10)成束筒體系的定義和特征
(11)智能建筑的定義
2.理解
(1)與多層建筑相比,高層建筑物的特點。
(2)從建筑結構設計的角度考慮,高層建筑的特點。
(3)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幾種形式
3.應用
(1)根據建筑物的層數選擇合適的結構形式
(2)分析和評價低層建筑物應采用的結構形式
(3)結合你家所住的房子,談談對建筑物結構的認識
第五章橋梁工程
一、考核知識點
1.橋梁的組成
2.典型橋梁
3.橋梁工程的發(fā)展特點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橋梁的組成
(2)橋梁上部結構、下部結構和橋面構造的組成
(3)橋梁孔徑、橋梁全長的定義
(4)橋梁的分類
2.理解
(1)橋梁工程的發(fā)展特點
3.應用
(1)結合生活實踐談談你所見到的橋梁
第六章道路與鐵路工程
一、考核知識點
1.我國道路的現狀及分類
2.普通公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
3.我國鐵路的現狀及分類
4.高速鐵路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我國道路的現狀及分類
(2)公路的定義和分類
(3)城市道路的定義和分類
(4)普通公路的橫斷面組成和路幅分類
(5)公路路基的要求,橫斷面形式;公路路面的要求和按力學性質分類。
(6)城市道路的功能、橫斷面形式和路幅分類
(7)高速公路的定義、特點和沿線設施
(8)我國鐵路的現狀及分類
(9)高速公路的定義和主要特點,鐵路按速度分類。
2.理解
(1)我國道路、鐵路的現狀和分類
(2)道路和鐵路橫斷面形式
(3)道路路基和路面的組成和要求
3.應用
(1)以你某一次旅程談談對道路工程的認識和體會
(2)以你某一次旅程談談對鐵路工程的認識和體會
第七章隧道與地下工程
一、考核知識點
1.隧道工程
2.地下工程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隧道工程的分類、隧道施工技術
(2)隧道工程的發(fā)展趨勢
(3)地下工程的分類和常見的各類地下工程
2.理解
(1)隧道工程與地下工程的區(qū)別
(2)公路隧道與鐵路隧道的差異
3.應用
(1)談談你旅程所經歷的隧道工程
第八章土木工程施工
一、考核知識點
1.基礎工程施工
2.結構工程施工
3.施工組織設計
4.土木工程施工的發(fā)展趨勢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土方與基礎工程施工中前期準備、基坑支護形式、基坑排降水措施、主要的土方機械以及預制樁、灌注樁及地下連續(xù)墻的施工工藝
(2)結構工程施工中腳手架的種類和基本要求
(3)砌筑工程定義和施工的基本要求
(4)鋼筋混凝土工程鋼材的分類,鋼筋的連接方式。
(5)模板在設計和施工中的要求
(6)混凝土的制備、運輸、澆筑和振搗、養(yǎng)護等過程(7)預應力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藝的類型
(8)施工組織設計
2.理解
(1)施工組織設計的基本內容
(2)施工組織設計的分類
(3)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程序
3.應用
(1)談談你在實習或工作中的某工程施工經歷
第九章建設項目管理
一、考核知識點
1.工程建設程序與法規(guī)
2.工程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3.工程項目管理
4.建設工程監(jiān)理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建設法規(guī)體系和常用的相關法規(guī)
(2)基本建設程序和主要內容
(3)招投標分類
(4)建設工程合同及其分類
(5)工程項目管理的目標及特點
(6)建設監(jiān)理的范圍和依據
2.理解
(1)工程項目管理成本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的內容
(2)項目招投標的程序和基本原則
(3)合同管理的相關內容
(4)建設工程監(jiān)理的內容
3.應用
(1)談談你在某工程施工的項目管理經歷和經驗
第十章土木工程防災減災
一、考核知識點
1.地震災害
2.風災
3.火災
4.爆炸災害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地震災害的危害性及主要震害
(2)風災害對各類結構的危害性
(3)火災的危害性
(4)爆炸災害的危害性
2.理解
(1)減輕地震災害和風災害的主要措施
(2)防治火災的主要措施
(3)主要的防爆抗爆措施
3.應用
(1)談談你所經歷的地震和抗震的認識
第十一章高新技術應用
一、考核知識點
1.計算機與仿真技術
2.現代結構試驗技術
3.結構健康監(jiān)測與安全預警技術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現代科學技術推動土木工程發(fā)展的概況
(2)土木工程中的計算機應用技術
(3)土木工程中的仿真技術
(4)BIM技術
2.理解
(1)智慧工地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
(2)智能建造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
3.應用
(1)談談對智慧工地的認識
第十二章土木工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考核知識點
1.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由來與內涵
2.土木工程與資源消耗
3.綠色建筑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涵
(2)土木工程與資源消耗面臨的問題
(3)綠色建筑的定義和特點
(4)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包括的內容
2.理解
(1)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
3.應用
(1)以某工程為例,談談綠色環(huán)保建筑的應用
Ⅲ.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一、考試方法
閉卷,筆試,考試時長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200分。
二、試卷內容比例
第一章3%、第二章15%、第三章10%、第四章15%、第五章10%、第六章10%、第七章3%、第八章15%、第九章10%、第十章3%、第十一章3%、第十二章3%。
三、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5題共15分、單項選擇題25題共50分、判斷題25題共50分、簡答題6題共30分、論述題3題共25分、分析應用題3題共30分。
Ⅳ.參考書目
《土木工程概論》(第2版),劉伯權、吳濤、黃華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